黑天鹅 Black Swan |
|
---|---|
![]()
电影海报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监制 |
|
剧本 |
|
故事 | 安德烈·海恩斯 (Andres Heinz) |
主演 |
|
配乐 | 克林特·曼塞尔 |
摄影 | 马修·里巴提克 (Matthew Libatique) |
剪辑 | 安德鲁·威斯布鲁 (Andrew Weisblum) |
制片商 |
|
片长 | 108分钟 |
产地 | ![]()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福克斯探照灯![]() |
预算 | $13,000,000 |
票房 | $329,398,046 |

黑天鹅 (消歧义)”。
《黑天鹅》(英语:Black Swan),是2010年的美国心理惊悚及恐怖电影,由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执导,娜塔莉·波特曼、文森特·卡索、米拉·库尼斯等主演。电影以纽约的一个著名芭蕾舞蹈团将演出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剧目为背景,舞蹈团需要为同时能饰演天真单纯并且脆弱的的白天鹅及黑暗且性感的黑天鹅的芭蕾舞表演者进行选角,Nina(娜塔莉·波特曼 饰)能完美地演绎白天鹅却无法将黑天鹅诠释出来,而新加入的Lily(米拉·库尼斯 饰)的气质能体现黑天鹅的角色。当Nina发现自己角色有所威胁,她感到有巨大的压力,使她不堪重负,导致她在现实中对自己的脆弱失去控制,并陷入生活的噩梦之中,最后以死获得解脱,与自己所跳芭蕾舞剧《天鹅湖》最后的结局相呼应。
电影描述Nina如何在跟Lily的竞争中最终找到自己的黑暗面。根据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构想前提下,透过他制作《天鹅湖》的想法,一名于剧本中未被察觉的替角与被困扰的双重概念,类似是周边民间传说的变形怪 — 一个拥有双重性格(不等同于双重人格)的人类。戴伦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重人(俄语:Двойник (повесть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作为电影的另一个灵感。导演也认为《黑天鹅》是与他于2008年的电影的《摔角手》作为姊妹篇,这两出电影都涉及到不同种类有要求的艺术表演,他跟娜塔莉·波特曼于2000年首次商量这个电影项目,然后把这个简短的附件送到环球影城,《黑天鹅》是在2009年由福克斯探照灯影业于纽约市制作。娜塔莉·波特曼及米拉·库尼斯在拍摄前几个月进行芭蕾舞训练,并请来芭蕾舞界的著名人物协助电影制作,塑造芭蕾舞的表演。
2010年9月1日,《黑天鹅》作为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它于2010年12月3日开始在美国限量发行,并在2010年12月17日全国上映。《黑天鹅》在发行后获得极高的赞誉,特别是对于娜塔莉·波特曼的演出及艾洛诺夫斯基的导演。全球的电影票房收得$329,398,046,是电影票房的一个显著成功。
《黑天鹅》在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5项提名,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凭此电影中的精彩演出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以及多个公会及电影节的奖项,而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被提名为最佳导演。此外,电影亦得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故事内容
一个著名的纽约市芭蕾舞蹈团的年轻舞蹈员Nina Sayers(娜塔莉·波特曼 饰),一直与她的母亲Erica(芭芭拉·赫希(英语:Barbara Hershey)饰)一起生活,而Erica从前也是舞蹈员,Nina一直在Erica的过度掌控下成长,人生唯一目标就是成为万人景仰的舞台明星。有日,舞蹈团正准备把《天鹅湖》改编演出,导演Thomas Leroy(文森特·卡索 饰)公开为新一季的《天鹅湖》挑选新主角,Nina跟多位舞蹈员跃跃欲试,但Thomas告诉Nina,指她虽然很适合演女主角白天鹅,但这次Thomas打算将黑白天鹅的角色集中在一人身上,Nina必须也能演活剧中与白天鹅对立的双胞胎角色:黑天鹅。与此同时,Thomas迫使Beth Macintyre(威诺纳·赖德 饰)退休,他需要寻找一个新的首席舞蹈员。试镜时,Nina虽能展现完美的白天鹅,但却不太能表现黑天鹅的性格特点。Nina在试镜时表现不是很好,她找Thomas并要求他重新考虑自己当主角,他告诉她是理想的白天鹅人选,但她缺乏黑天鹅的那种激情。当Thomas强吻她,她咬了他,此举却说服了他选自己为天鹅皇后。Nina日以继夜地苦练,却怎么也摆脱不了现实中自己内向的性格,揣摩不到黑天鹅的热情奔放和敢爱敢恨的性格,因此常被Thomas批评。
在舞蹈团的舞会上,醉酒的Beth怒气冲冲的出现在Thomas和Nina跟前,接着她便被车撞到重伤送院,Thomas怀疑她是企图自杀。Thomas对她冷淡的舞蹈越来越批评,建议她不要当一个完美主义者。Nina与Lily的关系变得紧张是源于Lily的轻率失言,Lily向Nina致歉并邀请她晚上外出,起初Nina拒绝但由于想违反母亲的意愿所以最终也外出了。当晚在餐馆中,Lily给了Nina一颗合成迷幻药,声称有助她松弛。Lily要Nina放心,药力只会维持几个小时,但Nina拒绝,Lily趁Nina走开时把迷幻药落在她的饮料中,Nina看到后还是喝了下去。Nina与Lily一起很晚才回家,回到家便与母亲争执,拿东西挡在房门让母亲无法进来,并和Lily发生关系,直到Lily用枕头使她窒息。翌晨Nina迟了醒来,并在彩排中迟到,当她到达了工作室,发现Lily正在跳天鹅皇后的舞步,大怒之下问Lily早上为何不告而别,但Lily却说她自己整晚都跟在夜总会认识的男子在一起,Nina也意识到自己的发生的事...发现自己开始陷入精神分裂且已不能自控...
正式演出前晚,Nina看到Lily跟Thomas在后台发生关系,以及Beth在医院不断以指甲锉刺向自己的脸,Nina在医院电梯里滴血得血迹斑斑后,Nina她的幻觉越来越强,她意外地挖掘出自己内心潜在的阴暗面,让她更能融入其黑天鹅的角色之中,她跟母亲Erica有激烈的争执,Erica关注到Nina不稳定的行为,试图阻止Nina在开幕当晚演出;这使Nina激怒了,她站起来反抗母亲。由于Erica在电话中说Nina生病了,Thomas于是安排Lily补上,但无奈Nina仍赶上并坚持演出。
正式演出当晚,Nina在表演中被幻觉分神,导致她饰演王子的搭档让她摔下来,她悲痛欲绝的回到她的更衣室后竟见到Lily,Lily宣布自己将饰演黑天鹅,Nina把Lily推到镜子前令镜子击碎,Lily好像是死了一样,但她转眼就醒来并扼杀Nina,Nina一手抓起玻璃碎片刺向对方的肚子,然后返回台上演出激情与性感的黑天鹅。之后Lily向Nina表示祝贺,并表示认同她的努力,这显然她们俩的斗争是幻象,然而镜子破碎却是真的,她意识到其实剌中的是自己,她移除了身上的玻璃碎片就返到台上演出。
舞蹈的最后一幕,白天鹅在悬崖上跃下前,Nina聚焦望向在观众席上哭泣的母亲。Nina跌在台后隐藏的床褥,场内的掌声雷动,Thomas与众演员上前祝贺她时才发现她严重出血。在白色的天花灯包围着她的映照下,她细语:“我觉得很完美,我是完美的”。
角色
演员 | 角色 |
---|---|
娜塔莉·波特曼 | Nina Sayers 妮娜·赛耶斯 |
米拉·库尼斯 | Lily 莉莉 |
文森特·卡索 | Thomas Leroy 玛斯·李洛伊 |
芭芭拉·赫希(英语:Barbara Hershey) | Erica Sayers (Nina母亲) |
薇诺娜·瑞德 | Beth MacIntyre 贝丝·麦金泰尔 |
本杰明·米利彼得 | David Moreau 大卫 |
Ksenia Solo(英语:Ksenia Solo) | Veronica 薇若妮卡 |
Kristina Anapau(英语:Kristina Anapau) | Galina 嘉莉娜 |
Janet Montgomery(英语:Janet Montgomery) | Madeline 玛德琳 |
塞巴斯蒂安·斯坦 | Andrew 安德鲁 |
Toby Hemingway | Tom 汤姆 |
Sergio Torrado | Sergio 赛吉欧 |
制作
构想

天鹅湖表演里黑天鹅色诱王子技巧的场景。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首次对芭蕾舞开始感兴趣的起因,是源自于他姐姐于纽约市的表演艺术高校(英语:High School of Performing Arts)中学习舞蹈。电影基本意念是来自他最初聘请了编剧重新再编写一个叫《The Understudy》剧本,讲述非主流演员,并延伸探讨被分身缠扰的困扰。戴伦说剧本的元素取材自《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罗曼·波兰斯基的《怪房客(英语:The Tenant)》(The Tenant),以及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中篇小说《双重人格(俄语:Двойник (повесть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The Double: A Petersburg Poem)。导演也看了许多不同舞团的《天鹅湖》演出,并把白天鹅与黑天鹅的双重性连结至剧本 。当深究天鹅湖的制作时,导演发现芭蕾舞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而那些舞蹈员“对电影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管怎样,导演还找来活跃及不活跃的舞者分享他们的经验,之后他还站在后台看俄罗斯波修瓦芭蕾舞团(英语:Bolshoi Ballet)(Bolshoi Ballet)于林肯中心的演出。
导演称《黑天鹅》是他之前执导的作品《摔角手》的姊妹篇,回顾他一出关于摔角手与芭蕾舞演员恋情的早期作品,因为一出电影内有太多的东西,他最后将“摔角”跟“芭蕾舞”分开。他把两出电影进行比较,“有些人认为摔角是最低级的艺术 — 若它称得上是一种艺术 — 芭蕾舞在部分人眼中是最高尚的艺术,但令我惊奇的是,这两个世界中的表演者是多么相似,他们都利用自己的身体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来表达自己。”
关于《黑天鹅》的心理惊悚的性质,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将本片与1968年波兰斯基的电影《魔鬼圣婴》作比较,而导演则说1965年波兰斯基的《反拨》(Repulsion)和1967年的《怪房客》对于本片有着“极大的影响”。演员文森特·卡索拿着《黑天鹅》与波兰斯基的作品来作比较,另外也跟大卫·柯能堡早期的作品有着相同的比较。
2010年,导演承认电影与1998年上映的日本动画《蓝色恐惧》有某程度上的相似,但他表示并未受到影响。
选角

米拉·库尼斯于2008年首次接触《黑天鹅》的演出。她跟同片演员娜塔莉·波特曼在电影拍摄前花了6个月的时间来训练和调整自己的身体。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在2000年首次跟娜塔莉·波特曼讨论拍摄芭蕾电影的可能性,并且发现她有兴趣演出芭蕾舞蹈员。娜塔莉解释作为《黑天鹅》里的一分子,“我尝试寻找要求我更成熟的角色,因为作为女性,你可能极糟地被锁定只能演可爱角色,特别我这么矮小 。”娜塔莉向戴伦建议她的好友米拉·库尼斯是此角色的完美人选,古妮丝比较Nina与Lily时说,“我的角色是很放松的...她的舞蹈技巧上虽不如Nina的那么好的,但Lily却更有热诚,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亦是Nina所缺乏的。”由文森特·卡索释演的Tomas指导此《天鹅湖》的制作,指导剧中女舞蹈员演出;他把自己的角色跟纽约市芭蕾舞团(New York City Ballet)创办人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作比较,指他“是个控制狂,也是真正的艺术家,会运用性来教导他的舞蹈员。”
娜塔莉跟米娜在电影开拍之前展开为期六个月的训练,让体型与肌肉线条与专业的芭蕾舞蹈员更为相似。娜塔莉每天花5个小时跳芭蕾舞、进行交叉培训和游泳,接近拍摄的几个月开始排舞训练,而米娜则进行心肺功能和普拉提(英语:Pilates)的训练,“训练为期5至6个月,每星期七天,每天5小时,同时……控制能量摄取为每天1,200卡洛里。”她的体重从原来的117磅减少了20磅,变得比娜塔莉还要小。米娜说:“我小时侯所跳的芭蕾舞就跟其他小孩所跳的一样,穿着短裙并且站上舞台,然后看起来很可爱接着转圈圈。但这次完全不同的是,因为你无法假装。你不能就只是站在那里并且佯装自己知道正在做什么,你整个身体必须截然不同地组成。”美国芭蕾舞剧团(American Ballet Theatre)的芭蕾舞教练乔吉娜·帕金森(Georgina Parkinson),作为演员的芭蕾教练。美国芭蕾舞剧团的独舞者莎拉·琳恩(Sarah Lane)和玛丽亚·瑞切托(Maria Riccetto)为娜塔莉和米娜在某些场景的“舞蹈替身”。舞蹈员金柏莉·波莎(Kimberly Prosa)是娜塔莉的另一位替身演员,她说:“娜塔莉上课学习了几个月,腰肢以上的成果都是她的”。独舞者莎拉·琳恩做了一些沉重的技巧,一种芭蕾舞技巧fouettés,但他们只有几个星期有限的时间,所以我拍了其余需要的跳舞片段。导演提到在拍摄过程中关于娜塔莉的芭蕾舞表演,“她能够作到近乎完美,尤其是在长镜头她正在以脚尖跳舞(en pointe(英语:en pointe)),能够维持一段相当久的时间,这就是在银幕上的娜塔莉本人。我并没有使用太多替身演出。”
来自纽约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兼娜塔莉·波特曼的未婚夫,本杰明·米利彼得(Benjamin Millepied),在剧中首次亮相身兼演员和舞蹈指导。。另外,除了独舞表演,宾夕法尼亚芭蕾舞团(英语:Pennsylvania Ballet)的成员都是征选饰演戏中芭蕾舞团成员,作为主角身后演出的背景与伴舞,在电影中同时出现的有Kristina Anapau,Toby Hemingway,Sebastian Stan,和Janet Montgomery.。
发展及拍摄

部分电影场景是在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学院的演艺中心拍摄。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在2000年,《摔角手》发布后,他与娜塔莉·波特曼讨论过芭蕾舞电影,那时剧本甚至尚未开始编写。他告诉她电影关于芭蕾舞表演者竞争之间的爱情戏,她回应:“我感到相当有兴趣,因为这部电影用了许多方式去表达艺术家的自我探索,和对自己的吸引力的一种迷恋,以及对自己的排斥。”等待长达十年的制作,她表示:“实际上我花了许多时间在构思上……当我们开拍前是容许酝酿当中。”《替角》的剧本由Andres Heinz编写;当艾洛诺夫斯基编辑他的第二部电影—2000年的《摔角手》时,第一次听到剧本内容,形容它是“故事设定在非百老汇的世界,所有东西都关于演出之前的双重意念”。在制作2006年的《珍爱泉源》后,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与制作人Mike Medavoy及编剧John McLaughlin为《替角》重新编写,戴伦说John拿了他的天鹅湖与芭蕾舞剧的概念,把故事融进芭蕾舞的世界,并把电影名称改为‘黑天鹅’。”当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向环球影业公司提出详细大纲时,工作室在2007年1月决定火远进行该项目。该项目后来因种种原因接近告吹,直至2008年电影《摔角手》完成制作后,他得到自己的影片制作公司Protozoa Pictures的发展总监Mark Heyman的帮助,写了一些东西使《黑天鹅》变得可行。2009年6月,环球影业公司把项目产生的注意力从工作室和专业部门,特别转向至女演员娜塔莉·波特曼。《黑天鹅》在波特罗影业及欧佛奈制作公司,后者为投资电影的公司。2009年7月,演员Kunis为电影试镜。
福克斯探照灯影业为《黑天鹅》的发行商,电影的制作预算在$1,000,000至$1,200,000美元之间,电影场景主要于纽约进行拍摄,使用16毫米相机拍摄直到2009年底。部分取景于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学院的演艺中心。导演拍摄《黑天鹅》时采用柔和色调和颗粒风格,使跟前作《摔角手》的风格相似。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说:
“ | 我喜欢Super 16摄录机,因为这些摄录机真的很轻,真的很容易移动。此外,这对于《摔角手》来说是一个节省金钱的做法。电影使用35mm菲林拍摄,当近镜拍摄人物活动时,画面会变得如此有光泽。我想拍回《摔角手》那种有光泽的感觉...与摔跤一样,芭蕾舞利用广角镜在同一方以两个镜头拍摄,没有人真的会带着摄录机到处走 — 好了,至于摔跤 — 在我们的圈子当中,或是对我们来说,在台上抑或是在排舞室。我真的很想带着摄录机跳舞,但使用手提摄录机来拍心理惊悚/恐怖片使我很紧张,我不认为他们这样做有另一例子...稳固的摄录机跟手提的很不同,因为手提摄录机能给你有一种写实的感觉,但我很担心这会否影响原著的悬疑感,但后来我就说:“固定它,我们一起去吧” | ” |
争论
服装设计
艾美·韦斯科特(英语:Amy Westcott)被列为电影的服装设计师,并赢得多个奖项提名。宣传的争议出于谁人为娜塔莉·波特曼与其他舞蹈员设计40款芭蕾舞服装。英国《独立报》中一篇文章暗示那批服装实际上是由罗达特(英语:Rodarte)的凯特·穆里维(英语:Kate Mulleavy)及罗拉·穆里维(英语:Laura Mulleavy)两姊妹设计;艾美·韦斯科特挑战这个观点并指出整出电影只有7套服装,当中包括黑白天鹅的服饰,是由罗达特、艾美·韦斯科特及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设计。此外,芭蕾舞团的服装是由石·布朗(英语:Zack Brown)设计 (于美国芭蕾舞剧院那个埸景的服装),并由艾美·韦斯科特与她的服装部门稍作改动,她表示:“那两人见到电影多好后,利用她们相当多的自我宣传资源,大声抱怨电影幕后人员名单没提到她们,把这件事称为争议太恭维。”
演员替身
黑天鹅舞蹈替身争议(英语:Black Swan dance double controversy)
美国芭蕾舞剧团的莎拉·琳恩(英语:Sarah Lane (dancer))负责代替娜塔莉·波特曼演出一些舞蹈镜头。《舞蹈杂志(英语:Dance Magazine)》于3月3日的栏目中,总编辑温蒂·派伦(英语:Wendy Perron)问道:“人们真的会相信只有一年的时间就能训练成为芭蕾舞演员?娜塔莉·波特曼从小便学习芭蕾舞,并为了电影已有一年的密集式的训练,但这都不足以成为一个芭蕾舞演员,然而许多人似乎认为只有娜塔莉一人在演‘黑天鹅’。”这使本杰明·米派德(英语:Benjamin Millepied)与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为娜塔莉辩护,而莎拉·琳恩也有就此事回应。
上映

娜塔莉.波特曼出席2010年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礼。
《黑天鹅》于2010年9月1日的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中成为开幕电影并进行全球首播。电影在播放后得到全场起立鼓掌,《综艺》杂志说它的长度使它成为“近期威尼斯电影节记忆中其中一出最叹为观止的开幕电影。”电影节的艺术总监Marco Mueller曾在《黑天鹅》与《完美狙击(英语:The American)》(由乔治·克鲁尼主演) 二选其一作为开幕电影,最后还是选了《黑天鹅》,他说:“它只是更合适,佐治古尼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演员,威尼斯电影节永远欢迎他,就是这样简单。”经过竞争和筛选,《黑天鹅》最继《珍爱泉源》与《拼命战羊》之后,连续第三出由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执导的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作首映。2010年9月5日,《黑天鹅》在特柳赖德电影节(英语:Telluride Film Festival)上偷偷上映,于同月下旬,《黑天鹅》亦在第3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有一个盛大的筛选过程。在2010年10月,《黑天鹅》在新奥尔良电影节(英语:New Orleans Film Festival)、奥斯丁电影节(英语:Austin Film Festival)以及伦敦BFI电影节(英语:BFI London Film Festival)中上映。2010年11月,电影于美国电影学院在洛杉矶的AFI巨星汇、丹佛电影节(英语:Denver Film Festival)和波兰比得哥什的Camerimage电影节(英语:Camerimage)播出。 《黑天鹅》在2010年2月11日于英国上映至2011年1月21日,根据《独立报》的报导,电影于2010年底被评为“高度期望的电影”,该报以1948年的电影《红菱艳(英语:The Red Shoes (1948 film))》作比较,指电影“有恶梦似的可怕质量......一个舞者因为渴望跳舞而不断的把自己的精神消耗。”
电影于2011年3月29日在同时发行版本A的DVD与蓝光影碟,而版本B则在2011年5月16日发布。
评价
票房
《黑天鹅》于2010年12月3日在北美的一些选定城市中的18个影院中有一个限定上映,并且得到一个惊喜的票房成功。电影于开幕当日已总共赚得$415,822美元,平均每得影院赚得$23,101美元。在开幕周末结束时赚得$1,443,809美元,平均每得影院赚得$80,212美元,平均每个地点收益是2010年的最高开画周末的第二位,仅次于《国王的演讲》电影是福克斯探照灯每影院有史以来平均最高收益,它在全天候电影列表中排行第21。在上映的第二个周末它扩展到90个影院,票房收益达$3,300,00美元,成为票房的第6位。在第三个周末,电影再扩展到959家影院上映,赚得$8,383,479美元。电影于美国共赚得$106,000,000美元,全球共赚得$329,000,000美元。
反应评价

《黑天鹅》的电影团队 (从左至右:制作人Scott Franklin、女配角Mila Kunis、演员Vincent Cassel及导演Darren Aronofsky) 于伦敦电影节上跟主持人讨论该电影,电影更提名为最佳电影。
《黑天鹅》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评论网站烂番茄网站上,从297则评论中,得到85%的评价,平均得分为8.2/10。。根据网站,对电影被一致评为“令人振奋的热情,充满激情,和狂放地滥情的元素,黑天鹅依照导演大胆的方向演变 — 以及娜塔莉波特曼大胆尝试的演出。”在Metacritic网站上,从100个主流评论中,该片获得79%的得分,当中的42个评为“整体看好”。
2010年9月,《娱乐周刊》报导,根据威尼斯电影节的电影放映评论,《黑天鹅》成为了该年度的“最爱/最恨电影 ”。影评人Leonard Maltin(英语:Leonard Maltin)在他的网志《疯狂电影》中,承认对这出电影不能抗拒,并赞赏娜塔莉波特曼的演出。路透社描述电影早期的反应是“大部分正面”,而娜塔莉波特曼的表现获得高度赞誉。《雪梨晨锋报》的报导指电影收到批评,一些称其戏剧性让人发狂,但大部分说自己对电影的内容“一扫而空”。
原声带
黑天鹅电影原声大碟(英语:Black Swan: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黑天鹅:电影原声大碟 | ||||
---|---|---|---|---|
克林特·曼塞尔的原声带 | ||||
发行日期 | 2010年11月30日 | |||
录制时间 | 2010年 | |||
类型 | 当代古典音乐 | |||
时长 | 52:38 | |||
语言 | 器乐 | |||
唱片公司 | Sony Masterworks | |||
克林特·曼塞尔专辑年表 | ||||
|
黑天鹅:电影原声带(Black Swan: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是非原创音乐,音乐由柴可夫斯基作曲,以及一首电子舞曲由英国制作二人组合化学兄弟制作。那是导演艾洛诺夫斯基和作曲家克林特·曼塞尔第5次连续合作,他为电影创作原创音乐。
曼塞尔原先试图改编柴可夫斯基的芭蕾原曲来制作配乐,不过最后在音乐上作了彻底的变动。因为使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曼塞尔所作的电影配乐因此失去入围第8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的提名资格。至于英国二人组合化学兄弟制作的多种新曲风,他们的音乐在《黑天鹅》电影中的俱乐部场景中出现,不过他们的曲目没有收录在官方原声带当中。
曲序 | 曲目 | 时长 |
---|---|---|
1. | Nina's Dream | 2:48 |
2. | Mother Me | 1:06 |
3. | The New Season | 2:39 |
4. | A Room of Her Own | 1:56 |
5. | A New Swan Queen | 3:28 |
6. | Lose Yourself | 2:08 |
7. | Cruel Mistress | 3:29 |
8. | Power, Seduction, Cries | 1:42 |
9. | The Double | 2:20 |
10. | Opposites Attract | 3:45 |
11. | Night of Terror | 8:01 |
12. | Stumbled Beginnings... | 3:51 |
13. | It's My Time | 1:30 |
14. | A Swan Is Born | 1:38 |
15. | Perfection | 5:45 |
16. | A Swan Song (For Nina) | 6:23 |
总时长: | 52:38 |
奖项及提名
日期 | 颁奖礼 | 奖项 | 结果 | 得奖者 |
---|---|---|---|---|
2010年9月11日 | 威尼斯电影节 | 最佳新人奖 | 获奖 | 米拉·库尼斯 |
金狮奖 | 提名 | 《黑天鹅》 | ||
断背狮奖 | 提名 | 《黑天鹅》 | ||
2010年10月27日 | 伦敦电影节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2010年11月28日 | 哥谭奖 | 最佳长片 | 提名 | 《黑天鹅》 |
2010年12月6日 | 华盛顿影评人协会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最佳女主角 | 提名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原创剧本 | 提名 | 马克·赫曼 安德烈·海恩斯 约翰·麦罗格林 |
||
最佳艺术指导 | 提名 | 德海斯·德佩 托拉·彼得森 |
||
最佳摄影 | 提名 | 马修·里巴提克 | ||
最佳配乐 | 提名 | 克林特·曼索 | ||
2010年12月12日 | 美国电影学会 | 美国电影学会年度电影 | 获奖 | 《黑天鹅》 |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影片剪辑 | 获奖 | 安德鲁·威斯布鲁 | ||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 | 最佳摄影 | 获奖 | 马修·里巴提克 | |
纽约影评人协会 | 最佳摄影 | 获奖 | 马修·里巴提克 | |
纽约线上影评人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摄影 | 获奖 | 马修·里巴提克 | ||
最佳影片音乐 | 获奖 | 克林特·曼索 | ||
印第安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2010年12月13日 | 西南影评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旧金山影评人协会 | 最佳导演 | 获奖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最佳摄影 | 获奖 | 马修·里巴提克 | ||
2010年12月14日 | 圣地牙哥影评人协会 | 最佳导演 | 获奖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最佳女主角 | 提名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摄影 | 提名 | 马修·里巴提克 | ||
最佳剪辑 | 提名 | 安德鲁·威斯布鲁 | ||
最佳设计制作 | 提名 | 特蕾泽·德·佩雷斯 | ||
最佳原创配乐 | 提名 | 克林特·曼索 | ||
多伦多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提名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2010年12月16日 | 底特律影评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提名 | 娜塔莉·波特曼 |
2010年12月17日 | 达福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十大影片 | 获奖 | 《黑天鹅》 |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米拉·库尼斯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2010年12月19日 | 奥斯汀影评人协会 | 最佳影片 | 获奖 | 《黑天鹅》 |
最佳导演 | 获奖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原创剧本 | 获奖 | 马克·赫曼 安德烈·海恩斯 约翰·麦罗格林 |
||
最佳摄影 | 获奖 | 马修·里巴提克 | ||
卫星奖 | 最佳女主角 — 剧情片 | 提名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最佳原创配乐 | 提名 | 克林特·曼索 | ||
最佳服装设计 | 提名 | 艾美·韦斯科特(英语:Amy Westcott) | ||
最佳艺术指导 | 提名 | 大卫·斯坦 特蕾泽·德·佩雷斯 |
||
2010年12月20日 | 佛罗里达影评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原创配乐 | 获奖 | 克林特·曼索 | ||
最佳摄影 | 提名 | 马修·里巴提克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最佳原创剧本 | 提名 | 马克·赫曼 安德烈·海恩斯 约翰·麦罗格林 |
||
圣路易斯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芭芭拉·赫希 | ||
最佳剧本 | 提名 | 马克·赫曼 安德烈·海恩斯 约翰·麦罗格林 |
||
最佳配乐 | 提名 | 克林特·曼索 | ||
2010年12月22日 | 俄克拉荷马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最佳女配角 | 获奖 | 米拉·库尼斯 |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2010年12月23日 | 黑人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最佳导演 | 获奖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最佳影片 | 获奖 | 《黑天鹅》 | ||
犹他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摄影 | 提名 | 马修·里巴提克 |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米拉·库尼斯 | ||
2010年12月27日 | 拉斯维加斯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最佳艺术指导 | 获奖 | 大卫·斯坦 |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米拉·库尼斯 | ||
最佳剧本 | 提名 | 马克·赫曼 安德烈·海恩斯 约翰·麦罗格林 |
||
最佳摄影 | 提名 | 马修·里巴提克 | ||
最佳剪辑 | 提名 | 安德鲁·威斯布鲁 | ||
最佳配乐 | 提名 | 克林特·曼索 | ||
最佳服装设计 | 提名 | 艾美·韦斯科特(英语:Amy Westcott) | ||
2010年12月28日 | 休士顿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最佳摄影 | 提名 | 马修·里巴提克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凤凰城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原创剧本 | 提名 | 马克·赫曼 安德烈·海恩斯 约翰·麦罗格林 |
||
最佳剪辑 | 提名 | 安德鲁·威斯布鲁 | ||
2011年1月2日 | 堪萨斯市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2011年1月3日 | 网络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米拉·库尼斯 | ||
最佳剪辑 | 提名 | 安德鲁·威斯布鲁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最佳摄影 | 提名 | 马修·里巴提克 | ||
最佳原创剧本 | 提名 | 马克·赫曼 安德烈·海恩斯 约翰·麦罗格林 |
||
2011年1月10日 | 北德克萨斯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女性电影记者联盟 | 最佳摄影 | 获奖 | 马修·里巴提克 | |
最佳剪辑 | 获奖 | 安德鲁·威斯布鲁 | ||
难忘时刻奖 | 获奖 | 《黑天鹅》 | ||
突破表现奖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最佳女主角 | 提名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原创剧本 | 提名 | 马克·赫曼 安德烈·海恩斯 约翰·麦罗格林 |
||
最佳配乐 | 提名 | 克林特·曼索 | ||
杰出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最佳裸露、性倾向、诱惑描写 | 提名 | 《黑天鹅》 | ||
又爱又恨电影 | 提名 | 《黑天鹅》 | ||
温哥华影评人协会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2011年1月13日 | 爱荷华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2011年1月14日 | 广播影评人协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米拉·库尼斯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最佳剧本 | 提名 | 马克·赫曼 安德烈·海恩斯 约翰·麦罗格林 |
||
最佳摄影 | 提名 | 马修·里巴提克 | ||
最佳艺术指导 | 提名 | 特蕾泽·德·佩雷斯 托拉·彼得森 |
||
最佳剪辑 | 提名 | 安德鲁·威斯布鲁 | ||
最佳服装设计 | 提名 | 艾美·韦斯科特(英语:Amy Westcott) | ||
最佳化妆 | 提名 | 茱迪·钱 | ||
最佳音效 | 提名 | 布赖恩·埃姆里希 | ||
最佳作曲 | 提名 | 克林特·曼索 | ||
2011年1月16日 | 金球奖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米拉·库尼斯 | ||
最佳影片-戏剧类 | 提名 | 《黑天鹅》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2011年1月22日 | 美国制片公会 | 戏剧化画面 | 提名 | 《黑天鹅》 |
2011年1月29日 | 美国导演工会(英语: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2011年1月30日 | 美国演员工会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米拉·库尼斯 | ||
最佳整体演员表演 | 提名 | 娜塔莉·波特曼 米拉·库尼斯 文森特·卡索 芭芭拉·赫希 薇诺娜·瑞德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2011年2月1日 | 视觉效果工会 | 杰出辅助视效电影长片 | 提名 | 丹·施雷克 科琳·巴克曼 迈克尔·Capton 布拉德·Kalinoski |
2011年2月5日 | 艺术指导公会(英语:Art Directors Guild) | 杰出摄影设计制作电影 | 获奖 | 特蕾泽·德·佩雷斯 |
美国编剧工会 | 最佳原创剧本 | 提名 | 马克·赫曼 安德烈·海恩斯 约翰·麦罗格林 |
|
2011年2月10日 | 伦敦影评人协会 | 年度女主角 | 提名 | 娜塔莉·波特曼 |
年度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年度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2011年2月13日 |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英国奥斯卡)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最佳原创剧本 | 提名 | 马克·赫曼 安德烈·海恩斯 约翰·麦罗格林 |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芭芭拉·赫希 | ||
最佳摄影 | 提名 | 马修·里巴提克 | ||
最佳剪辑 | 提名 | 安德鲁·威斯布鲁 | ||
最佳设计制作 | 提名 | 特蕾泽·德·佩雷斯 托拉·彼得森 |
||
最佳服装设计 | 提名 | 艾美·韦斯科特(英语:Amy Westcott) | ||
最佳音效 | 提名 | 丹·施雷克 | ||
最佳化妆 | 提名 | 茱迪·钱 乔迪·谢弗 |
||
最佳特效 | 提名 | 丹·施雷克 | ||
美国电影摄影协会(英语: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 杰出摄影成就 | 提名 | 马修·里巴提克 | |
2011年2月19日 | 美国电影剪辑奖(英语:American Cinema Editors) | 最佳剪辑电影长片(剧情) | 提名 | 安德鲁·威斯布鲁 |
电影音响工会奖(英语:Cinema Audio Society Awards) | 最佳音效电影 | 提名 | 《黑天鹅》 | |
2011年2月22日 | 服装设计工会(英语:Costume Designers Guild) | 杰出当代服装影片 | 获奖 | 艾美·韦斯科特(英语:Amy Westcott) |
2011年2月26日 | 独立精神奖 | 最佳影片 | 获奖 | 《黑天鹅》 |
最佳摄影 | 获奖 | 马修·里巴提克 |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
最佳导演 | 获奖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2011年2月27日 | 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娜塔莉·波特曼 |
最佳摄影 | 提名 | 马修·里巴提克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
最佳电影剪辑 | 提名 | 安德鲁·威斯布鲁 | ||
最佳影片 | 提名 | 《黑天鹅》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