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黑暗骑士 The Dark Knight |
|
---|---|
![]()
香港版电影海报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监制 | 艾玛·汤玛斯 查尔斯·罗文 克里斯托弗·诺兰 |
编剧 | 克里斯托弗·诺兰 乔纳森·诺兰 |
故事 | 克里斯托弗·诺兰 大卫·S·高耶 |
原著 | 漫画角色 DC漫画 |
主演 | 克里斯蒂安·贝尔 希斯·莱杰 迈克尔·凯恩 加里·奥德曼 艾伦·埃克哈特 玛吉·吉伦哈尔 摩根·弗里曼 |
配乐 | 汉斯·季默 詹姆斯·纽顿·霍华德 |
摄影 | 瓦利·费思特 |
剪辑 | 李·史密斯 |
制片商 | 传奇影业 DC漫画 先兆晕厥电影公司 |
片长 | 152分钟 |
产地 | ![]() ![]()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华纳兄弟 |
预算 | 1.85亿美金 |
票房 | 10.04亿美金 |
前作与续作 | |
前作 | 《蝙蝠侠:侠影之谜》 |
续作 |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蝙蝠侠:黑暗骑士 |
香港 | 蝙蝠侠—黑夜之神 |
台湾 | 黑暗骑士 |

黑暗骑士”名称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请见“
黑暗骑士 (消歧义)”。
《蝙蝠侠:黑暗骑士》(英语:The Dark Knight,香港译《蝙蝠侠—黑夜之神》,台湾译《黑暗骑士》)是一部于2008年上映的超级英雄电影,由克里斯托弗·诺兰编剧、监制及执导。本片是诺兰所执导的黑暗骑士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以DC漫画旗下角色蝙蝠侠为主角,是2005年电影《蝙蝠侠:侠影之谜》的续集。影片由克里斯蒂安·贝尔、希斯·莱杰、迈克尔·凯恩、艾伦·埃克哈特、加里·奥德曼、玛吉·吉伦哈尔及摩根·弗里曼等人主演。电影中,布鲁斯·韦恩/蝙蝠侠(贝尔饰演)、詹姆斯·戈登(奥德曼饰演)与哈维·丹特(艾克哈特饰演)联手打击哥谭市的黑帮,但其行动被高智商罪犯小丑(莱杰饰演)所破坏,后者企图削弱蝙蝠侠的影响力,并让哥谭市陷入混乱。导演对本片的基本概念,来自漫画《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英语:Batman: The Long Halloween)》中,小丑首次出现的两段故事。
上映后,电影收获积极的评价,部分影评人将其列入2000年代最佳的电影及超级英雄电影之一。除此之外,电影也在票房方面打破许多纪录,并凭借超过10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全球票房第46高的电影(未考虑通货膨胀)。而在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蝙蝠侠:黑暗骑士》共夺得八项提名,最后荣获最佳音效剪辑以及最佳男配角奖两项大奖,后者由在拍完该片后去世的莱杰拿下。续集《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于2012年7月20日发行。
剧情
在哥谭市,几位戴小丑面具的抢劫犯打劫一家黑帮名下的银行,而每人在抢钱过程中都因为贪念而自相残杀,策划主谋“小丑”刚好一同藏在团伙当中,仅剩一人的他直接卷款扬长而去。经过此事,蝙蝠侠、警察队长詹姆斯·戈登以及新上任的检察官哈维·丹特,决定结盟合作清除城市所有的犯罪组织。身为蝙蝠侠的布鲁斯·韦恩逐渐被丹特的强大正义感及责任感所打动,于是决定募款支持他的职位,认为丹特是未来能够代替他守护城市的“光明骑士”。布鲁斯这么做同时为了和青梅竹马兼检察官瑞秋·道斯重燃旧情,协助丹特以便正式隐退,即便瑞秋当时已和丹特交往。
萨尔·马洛尼(英语:Sal Maroni)、车臣、甘博等黑帮大佬齐聚一堂商量如何保住剩下的钱,他们的华人黑帮会计刘先生表示所有财产已被转移至安全地方,他也逃离至香港而远离丹特的管辖范围。但小丑突然现身于会议中,表示不受法律拘束的蝙蝠侠会慢慢揪出他们所有人,因此提议让他去除掉蝙蝠侠来换取他们一半金额。甘博不甘心被小丑抢钱而对他放出悬赏,却反遭小丑设计而被杀,连身边的党羽都被小丑掌控。布鲁斯冒险来到香港以“速战速决”的方式将刘抓回哥谭,让丹特说服他出庭指认所有黑帮大佬。刘被抓获导致黑帮陷入绝境,一致决定雇用小丑来解决蝙蝠侠。当丹特逮捕所有黑帮大佬、即将起诉之际,小丑突然对全市发出警告,胁迫蝙蝠侠必须公开其身份且自首,不然会随机肆意杀人;而警察局长吉利恩·洛布(英语:Gillian B. Loeb)和审判黑帮诉讼的女法官成为首位牺牲者。
在洛布局长悼念仪式上,小丑假扮仪仗队企图杀害市长安东尼·贾史亚,戈登纵身为市长挡下一枪而看似丧生。蝙蝠侠因此决定自首,但丹特却在隔天的发布会上故意承认自己是蝙蝠侠而被捕,以自己做诱饵来引出小丑。当小丑带队袭击移送丹特的警察车队时,蝙蝠侠用蝙蝠车挡下小丑的火箭炮攻击,将严重受损的车分体成摩托车(英语:Batcycle)后弄翻小丑的货车。假造死亡且隐藏在车队中的戈登成功抓捕小丑,因为英勇表现而升官局长。但后来,丹特和瑞秋分别被两名腐警伍尔兹和拉米雷兹送回家后再无音讯,戈登让蝙蝠侠来审问小丑,其告知丹特和瑞秋已经被分开囚禁至两个装设炸弹的地点。蝙蝠侠赶到囚禁瑞秋的地点却发现里面的人为丹特,发现中计后仅能紧急将他救出去。两边的炸弹同时爆炸,去迟一步的戈登目睹瑞秋葬身火海,获救的丹特却也因为左脸沾上油而严重烧伤。
布鲁斯因没救到瑞秋而极为自责,小丑同时逃离监禁炸毁警察局,并把刘也一同带走。阿福从瑞秋死前为布鲁斯留下的信中得知她决定嫁给丹特,为了不让布鲁斯再次承受打击,他最后私自把信烧毁。同样为此承受精神重击的丹特,拒绝皮肤移植后决定从此以骇人的“双面形象”露面。韦恩企业的一位并购会计师科尔曼·瑞斯调查公司旧档案时发现布鲁斯是蝙蝠侠,在敲诈福克斯未成功后决定对媒体公开其身份。当时靠刘找到黑帮藏钱地点的小丑,将所有金钱连同著刘一同烧成灰烬,还杀死车臣掌控其帮派。为阻止瑞斯公开蝙蝠侠的身份,小丑发出全市威胁:如瑞斯一小时内没死就会炸毁一座医院。戈登派所有警察疏散所有医院,而小丑趁乱溜进丹特住的哥谭总医院,说服他去找真正造成瑞秋丧生的人来复仇。小丑随后炸毁医院,并劫走一辆载有五十人的疏散校车。
丹特开始以“双面人”身份追寻所有导致瑞秋丧生的人,以抛硬币审判形式相继杀死伍尔兹和马洛尼,唯独饶过拉米雷兹。小丑的威慑引发全市恐慌和逃窜,被他误导的警察因此征用两艘被小丑设置过炸弹的大型观光渡轮进行疏散,一艘载着哥谭市民,另一艘载着丹特控告过的囚犯。小丑威胁午夜正点时会引爆两艘船,但声言谁先用所给的遥控器来炸毁对方船只就能活命。蝙蝠侠通过福克斯不情愿地协助,用最新研制的声纳仪器找到小丑藏身的建筑工地大楼,阻止戈登的警队误杀被伪装成小丑党羽的人质后,到顶楼和小丑展开最终对决。最后两艘船都因为良心未泯而拒绝杀死对方,蝙蝠侠趁小丑发现计划失败后将他倒挂在楼顶。小丑被逮捕前,得意洋洋地认为市民一旦知晓丹特堕落就足以分崩离析,迫使蝙蝠侠立刻去补救局势。
丹特绑架戈登的家人回到瑞秋丧生的地点,戈登赶到后面对儿子被他挟持,承认是他失职害死瑞秋。即便后来蝙蝠侠也赶来劝阻他,但丹特还是决定一意孤行,靠抛硬币枪击蝙蝠侠、饶过自己,正准备杀戈登儿子时,身穿防弹护甲的蝙蝠侠被迫打破杀戒、将丹特推下楼坠亡而救下戈登儿子。为了不让小丑如愿,蝙蝠侠决定一人背上黑锅来保住丹特的英雄形象,说服戈登尽他所能地隐瞒真相,再带领警察追捕他。受警察的围捕的蝙蝠侠骑车离去,戈登摧毁蝙蝠信号,福克斯销毁声纳仪器,让蝙蝠侠在一夜之间沦落至头号通缉。
演员

《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演员及工作人员出席伦敦的欧洲首映礼。由左至右: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监制艾玛·汤玛斯与查尔斯·罗文、主演
莫妮卡·嘉布蕾拉·坎恩(英语:Monique Gabriela Curnen)、迈克尔·凯恩、艾伦·埃克哈特、玛吉·吉伦哈尔以及克里斯蒂安·贝尔。
- 克里斯蒂安·贝尔 饰演 布鲁斯·韦恩(英语:Bruce Wayne (The Dark Knight trilogy))/蝙蝠侠(Bruce Wayne / Batman):哥谭市韦恩企业的亿万富翁,八岁时目睹父母被杀而嫉恶如仇,成年后靠多年所学担任起守护哥谭市正义的英雄。打击犯罪绝不留情,仅以不杀人为原则,却也因此成为小丑挑战的目标。
-
由于在前作《蝙蝠侠:侠影之谜》的表现获得不少好评,贝尔对自己的回归选择备感信心
。
- 迈克尔·凯恩 饰演 阿福·潘尼沃斯(Alfred Pennyworth):服侍韦恩家族多年的老管家,作为布鲁斯最重要的精神导师,当管家前曾经在英国特种空勤团服过役,用他多年参战的经历为布鲁斯出谋划策。
- 希斯·莱杰 饰演 小丑(The Joker):一位追求非法主义(英语:Illegalism)、脸上涂妆的诡异智能罪犯,自封“混乱代言人”,其身份和目的充满谜团,利用谋杀、爆炸等高端犯罪手法来引起全市恐慌,最大目标是塑造一个“上帝之城的世界”,挑战警察权威以及蝙蝠侠时也在一步一步诱导他打破原则。
-
2006年7月,莱杰确认为诠释该角前,保罗·贝特尼
、
莱奇·赫尔姆(英语:Lachy Hulme)
、安卓·布洛迪
、史蒂夫·加瑞尔
及罗宾·威廉斯
都曾公开表示有兴趣饰演小丑。在整部电影中,小丑说他希望透过犯罪破坏社会秩序,并以与蝙蝠侠间的冲突来定义自己。为了准备角色,莱杰独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间里待一个月的时间,制定角色的个性、姿态及声音,并开始写日记,记录他在这一个月中体会到的小丑想法与感觉
。虽然最初觉得困难,但在观赏过蒂姆·伯顿在1989年执导的电影《蝙蝠侠》中由杰克·尼科尔森所饰演的小丑后便有了转折
。除此之外,他还阅读艾伦·摩尔所创作的漫画系列《蝙蝠侠:致命玩笑》和《
阿卡汉精神病院:庄严地球上的庄严之屋(英语: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并从1971年电影《发条橙》中的亚历克斯,以及已去世的摇滚明星席德·维瑟斯那里借鉴许多个性特征。2008年1月22日,莱杰完成《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拍摄后不幸死于药物过量,引起强烈的媒体关注和悼念。
- 加里·奥德曼 饰演 詹姆斯·戈登(Lt. James Gordon):哥谭市警察局警督,指挥一系列打击黑帮行动,与蝙蝠侠和丹特站在同一阵线,抓捕小丑后荣升为局长。
-
奥德曼描述戈登的性格为“廉洁、善良、坚强、英勇但低调”
。诺兰则表示:“在《
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英语:Batman: The Long Halloween)》中,哈维·丹特、戈登与蝙蝠侠之间有着精彩的“三角关系”,而这点非常吸引我们。”
- 艾伦·埃克哈特 饰演 哈维·丹特/双面人(Harvey Dent / Two-Face):哥谭市新任地方检察官,正义感比任何人都要强,为了击垮哥谭罪恶世界不惜一切代价。获誉为城市的“光明骑士”。后来被小丑烧伤左脸,严重毁容且还被扭曲性格,成为心中“正义与邪恶界限模糊”的反派“双面人”。
- 玛吉·吉伦哈尔 饰演 瑞秋·道斯(Rachel Dawes):哥谭市女检察官,布鲁斯的青梅竹马兼前女友,知情布鲁斯是蝙蝠侠,后来与哈维相恋,甚至订定下婚约。
-
葛伦霍取代由凯蒂·霍姆斯饰演的角色,荷姆斯曾在《蝙蝠侠:侠影之谜》中饰演瑞秋·道斯
。2005年8月,据报导,荷姆斯原本计划复出诠释该角,但后来她选择与黛安·基顿及奎恩·拉提法共同出演《
有钱真好(英语:Mad Money (film))》
。2007年3月,葛伦霍为角色进行“最后谈判”
。
- 摩根·弗里曼 饰演 卢修斯·福克斯(Lucius Fox):韦恩企业执行长兼董事会主席,受布鲁斯协助才得以晋升,知情布鲁斯的双重身份,也是布鲁斯的最大协力者兼技术支持。
莫妮卡·嘉布蕾拉·坎恩(英语:Monique Gabriela Curnen)和荣恩·迪恩(英语:Ron Dean)分别饰演安娜·拉米雷斯(Det. Anna Ramirez)和迈克尔·伍尔兹(Det. Michael Wuertz),两位隶属戈登队上的腐败警察。内斯特·卡博内尔扮演安东尼·贾史亚(Mayor Anthony Garcia),哥谭市市长;克林·麦克法兰(英语:Colin McFarlane)在此集回归饰演警察局长吉利恩·B·洛布(英语:Gillian B. Loeb)(Gillian B. Loeb)。新加波演员黄经汉扮演香港黑帮会计刘先生;埃里克·罗伯茨扮演萨尔·马洛尼(英语:Sal Maroni)(Sal Maroni),接管上一集中的法尔康尼黑帮家族的意大利黑帮大佬;其他包括瑞奇·寇斯特(英语:Ritchie Coster)扮演车臣贩毒集团大佬—车臣(The Chechen),而迈克·贾·怀特扮演甘博(Gambol),一位经营非法赌博和讨债的非裔美国犯罪组织(英语:African-American organized crime)大佬。安东尼·迈克尔·豪尔扮演麦克·安格尔(Mike Engel),哥谭第一新闻的主播,基斯·札拉比加(英语:Keith Szarabajka)扮演警探杰拉德·史蒂文斯(Det. Gerard Stephens),以及乔舒亚·哈多(英语:Joshua Harto)扮演科尔曼·瑞斯(Coleman Reese),一位发现蝙蝠侠真实身份并企图公开的并购会计师。梅琳达·麦格劳(英语:Melinda McGraw)饰演芭芭拉·戈登(Barbara Gordon),戈登的妻子,和戈登在原作中的女儿同名但不同人;奈森·甘博(英语:Nathan Gamble)饰演小詹姆斯·戈登(英语:James Gordon Jr.)(James Gordon Jr.),戈登的十岁儿子。
电影中的配角包括娜蒂亚·罗德里格斯·特拉西纳饰演珍妮特·苏里洛(Judge Janet Surrillo),协助丹特审判黑帮的女法官。小汤姆·利斯特(英语:Tom Lister Jr.)则诠释一位囚犯,出现在装设炸弹的渡轮上。威廉·菲德内尔出演片头中的哥谭国家银行经理;希里安·墨菲则从上一集中回归饰演强纳森·克莱恩/稻草人(Dr. Jonathan Crane / Scarecrow),继上一部后成为高级毒贩,并在电影中再次被蝙蝠侠逮捕。而大卫·达斯马齐恩(英语:David Dastmalchian)则扮演汤玛斯·希夫(Thomas Schiff),一位假扮仪仗队员的小丑党羽,患有偏狂型精神分裂症,遭到丹特抛硬币审问。在香港场景中,香港演员陈冠希客串一名迎接福克斯到访的大厦随从。
制作
拍摄
场景经理罗宾·希格斯于2006年10月开始寻找拍摄地点,他探访了利物浦,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海滨。其他候选地点包括约克郡、格拉斯哥和伦敦的部分地区。2006年8月,电影制片人之一查尔斯·罗文表示,其主要的拍摄将在2007年3月开始,但摄制工作后来被延迟到4月才进行。为了要在IMAX剧院发行,诺兰用此格式拍摄了四场主要的戏,包括小丑在银行抢案中的首次出场,以及电影中段的飞车追逐,使其成为影史上第一次主要场景是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
华纳兄弟选在芝加哥拍摄13周,由于诺兰曾在这拍摄《蝙蝠侠:侠影之谜》有过非常出色的工作经验。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韦恩企业(英语:Wayne Enterprises)总部的取景地点改为理察·J·戴利中心(英语:Richard J. Daley Center),而不是前作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楼。开始在芝加哥拍摄后,电影刻意使用假的电影片名《Rory's First Kiss》,以求低调拍摄,但这个策略最后仍被当地的媒体拆穿。《芝加哥太阳报》的理察·鲁珀(英语:Richard Roeper)批评了这可笑的策略,“世界上有哪个蝙蝠侠迷不知道,在芝加哥已拍摄数周的《Rory's First Kiss》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吗?”。拍摄《蝙蝠侠:黑暗骑士》替芝加哥政府产生了4,500万美元的收益,创造了上千个工作机会。剧组于2007年4月18日到24日,拍摄小丑出场的桥段,摄制期间有街道施行封锁:20。后来剧组在2007年6月9日重回拍摄工作,一直持续到九月初。
位在伦敦附近的松林制片厂(英语:Pinewood Studios)是用于制作的主要工作室。2007年9月,剧组在一间靠近英国彻特西小镇的特效机构,设计蝙蝠车的特技工作人员之一的康威·威克烈夫在此不幸被自己的车撞上身亡。电影同时献给后来去世的演员莱杰与威克烈夫。
接下来的几个月,剧组在伦敦一个已废弃的巴特西发电站,拍摄一颗200英尺的大火球,此景造成当地居民的紧张,许多人报警以为发电站遭受恐怖袭击。在芝加哥拍摄炸毁废弃的Brach's(英语:Brach's)糖果工厂时(电影中的哥谭医院),也发生类似的民众报案事件。
香港的拍摄工作于2007年11月6日开始在中环的各个地点取景,11月11日结束。地点包含在香港当时最高的国际金融中心,拍摄蝙蝠侠逮捕刘的现场。香港官员特别关切此电影拍摄时可能所造成的噪音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剧组以信件回复香港市民,保证拍摄时造成的分贝大约只跟公车所发出的噪音一样。同时环境保护份子批评片商为了营造气氛与视觉效果,租下河岸旁的大楼开了整夜的灯,是浪费能源的行为。摄影师瓦利·费思特认为官员是个“恶梦”,最后诺兰只好用电脑合成影像制造蝙蝠侠从大楼一跃而下的镜头。
设计
造型设计师林迪·赫明(英语:Lindy Hemming)形容小丑的造型是反射出他的人格“毫不在乎自己的样子”。他避免将小丑打扮的像个流浪汉,却仍然使其保有“破旧、肮脏的感觉”,所以“当你看到小丑的行为,都会带点焦躁与不安。”导演诺兰表示,“我们使用弗兰西斯·培根的画风勾勒出(他的脸),这种堕落、皮肤腐烂的脸,看起来非常恶心,仿佛透过视觉就能想像他所散发的气味。”为了创造出小丑无法无天的形象,赫明从几位反主流流行文化艺术家的创作中撷取灵感,如皮特·多赫提、伊吉·帕普及约翰·莱顿。莱杰的小丑脸部化妆是由三片硅胶所组成,这种新技术让化妆师仅花一小时就能完成化妆,远比常见的化妆术有效率。莱杰还表示,他感觉自己几乎没有化妆。
设计师亦重新设计了《蝙蝠侠:侠影之谜》里的蝙蝠装,增加了有弹性的松紧带,让服装能紧贴著贝尔,此外加入更多精细的技术。新的蝙蝠装由200片橡胶与玻璃纤维、金属网和尼龙所组成。新的披风头套原型来自机车安全帽,并将头部、颈部的护套分离,让贝尔能左右、上下移动他的头部。当蝙蝠侠开启声纳探测器时,新的披风头套会自动在两眼盖上白色镜头让他观看,这也是为何漫画及动画中蝙蝠侠会以白色眼睛的造型出现。护手上的伸缩剃刀也变得可发射。虽然新的蝙蝠装重达8磅,贝尔仍觉得比较舒服且透气好穿。
效果
美术指导纳坦·克劳雷曾设计《蝙蝠侠:侠影之谜》中的蝙蝠车,这次也替首次登场的蝙蝠机车操刀。为了影片拍摄的撞車場景和可能的意外,克劳雷设计了六个机车模型做准备,并由特效总监克里斯·柯柏尔德(英语:Chris Corbould)打造。克劳雷在导演诺兰的车库建造蝙蝠机车的试作型,并在六个月后开始做安全测试。蝙蝠机车不是由手控制行进方向,而是由双肩,骑士的手臂同时受到两个护盾保护着。前后轮皆为508毫米(20英寸)宽,其中前轮拥有爪锚钩、榴弹炮、和机关枪等武器。引擎设置在前后轮的轮毂,皆距离中间的油箱1.67米。骑士的腹部朝下贴著油箱,而油箱可上下移动,让蝙蝠侠能立身或贴著车身骑,来闪避可能遭受的攻击。《蝙蝠侠:黑暗骑士》中骑乘蝙蝠机车的镜头,都是由特技演员珍·皮耶·戈伊替克里斯蒂安·贝尔完成。蝙蝠机车是一台非常不稳定的机车,戈伊是唯一能在车上保持平衡的特技演员。贝尔坚持要本人亲自骑乘蝙蝠机车拍摄,由于剧组担忧他的安全问题而不允许。
发行
评价

希斯·莱杰的演技广受赞誉,最终赢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电影收获了多数影评人的好评。根据评论采编网站烂蕃茄上收集的332篇专业影评文章,《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新鲜度”为94%,平均得分8.6分(满分10分)。该网站上的批评共识写道:“黑暗,复杂而难忘,《黑暗骑士》的成功不仅是一部充满趣味的漫画改编电影的成功,更是一部极度惊悚的犯罪传奇的成功。”而基于另一影评汇总网站Metacritic上的39篇评论文章,其中33篇予以好评,无差评,6篇褒贬不一,平均分为84(满分100)。据CinemaScore调查,观众的平均评价于A+至F间落于“A”,观众主要倾向男性及老年人。
2008年,《蝙蝠侠:黑暗骑士》在帝国杂志评选出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500部电影”中,名列第3名。而希斯·莱杰对小丑的诠释在帝国于2008年选出的“百大电影人物”中排行第三。2010年6月,小丑于《娱乐周刊》所列出的“近20年来百大人物”里位居第五。《Paste(英语:Paste (magazine))》将电影列入十年来的最佳电影(2000年-2009年)中的第十一名。2016年,在由《花花公子》选出的“较前作更好的15部续集电影”列表上,《蝙蝠侠:黑暗骑士》排在第五位。
票房
北美
《蝙蝠侠:黑暗骑士》于2008年7月18日星期五上映,从3,040家剧院中收获1,850万美元的票房,创下午夜场的票房纪录(而后被《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所超越)。首周午夜场票房中也包含IMAX屏幕所进账的640,000美元。接着电影在4,366家剧院的9,200个屏幕上播映,缔造最大规模上映纪录(而后被《钢铁侠2》所超越)。而首映当天与单日的总票房同时也创下纪录(而后被《暮光之城2:新月》所超越),共收获6,720万美元,其电影的首映周票房则达1.584亿美元(而后被《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Ⅱ》所超越)。首周剧院平均收入36,283美元列历史总榜上的第五位。除此之外,《蝙蝠侠:黑暗骑士》也以630万美元缔造了IMAX首映周票房纪录(而后被《星际争霸战》所超越)。
荣誉

电影在欧洲首映礼上所使用的“不倒翁”。
提名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希斯·莱杰几乎横扫二十多个奖项的表现,其中包括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男配角、金球奖最佳电影男配角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等。
《蝙蝠侠:黑暗骑士》在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共获得八项提名,打破了由《狄克·崔西》所保持的七项纪录,成为奥斯卡奖提名数最多的漫画书、视觉文学或连环漫画改编电影。而电影则荣获八项提名奖项中的两项:希斯·莱杰的最佳男配角和最佳音效剪辑。而其他七个提名则包括最佳艺术执导、摄影、混音(英语:Academy Award for Best Sound)、视觉效果、化妆与发型设计与影片剪辑奖。希斯·莱杰是首位去世后追加授予最佳男配角奖的获奖者,并且成为历史上唯二追授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奖者(彼得·芬奇在1976年的电影《萤光幕后》中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理察·金(英语:Richard King (sound designer))在最佳音效剪辑奖方面的胜利,阻止了最佳影片得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横扫当晚所有获提名的奖项。
获奖
-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男配角:希斯·莱杰
- 最佳音效剪辑:理察·金
- 第66届金球奖:
- 最佳电影男配角:希斯·莱杰
- 第6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英语:62nd 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
- 最佳男配角:希斯·莱杰
提名
-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艺术指导:内森·克劳利(英语:Nathan Crowley)和彼得·兰多(英语:Peter Lando)
- 最佳摄影:瓦利·费思特
- 最佳混音:劳拉·海尔斯伯格(英语:Lora Hirschberg)、葛瑞·里佐(英语:Gary Rizzo)和埃德·诺维克
- 最佳视觉效果:尼克·戴维斯(英语:Nick Davis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克里斯·科伯尔德(英语:Chris Corbould)、提姆·韦伯(英语:Tim Webber)和保罗·富兰克林(英语:Paul Franklin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 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小约翰·卡格里欧尼(英语:John Caglione Jr.)和康纳尔·奥沙利文(英语:Conor O'Sullivan (make-up artist))
- 最佳影片剪辑:李·史密斯(英语:Lee Smith (editor))
- 第6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 最佳摄影(英语:BAFTA Award for Best Cinematography):瓦利·费思特
- 最佳服装设计(英语:BAFTA Award for Best Costume Design):林迪·赫明(英语:Lindy Hemming)
- 最佳剪辑(英语:BAFTA Award for Best Editing):李·史密斯
- 最佳电影音乐(英语:BAFTA Award for Best Film Music):汉斯·季默和詹姆斯·纽顿·霍华德
- 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英语:BAFTA Award for Best Makeup and Hair):彼得·罗伯·金
- 最佳艺术指导(英语:BAFTA Award for Best Production Design):内森·克劳利和彼得·兰多
- 最佳音响(英语:BAFTA Award for Best Sound):劳拉·海尔斯伯格、理察·金、埃德·诺维克和葛瑞·里佐
- 最佳视觉效果(英语:BAFTA Award for 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克里斯·科伯尔德、尼克·戴维斯、保罗·富兰克林和提姆·韦伯
发表评论